多年来,常熟坚持以开放理念引领发展,通过对外开放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了城市影响力,显示出强劲的集聚效应。
开放驱动创新发展
苏州全波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广播数字与通信关键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的外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已获得超2亿元的国内外订单。
全波通信批量生产的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激励器总体性能超越此前占垄断地位的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领70%的份额,发射机产品居国内市场前三名,海外市场拓展也初显成效。目前公司已获得1项PCT专利授权、8项国家发明专利和6项软件著作权,去年实现开票销售8350万元。
随着对外开放的拓展,外资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加速了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型。2015年,全市29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65家外资高新企业实现产值390.9亿元,研发经费支出14.3亿元,拥有研发人员3882人,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3%、21%和19.9%。“十二五”期间,外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6.4%。外资企业的进驻有效推高了新兴产业、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常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开放与创新协同效应不断显现。
开放带动产业升级
今年4月7日,国内首家专制全铝车身车间在常熟竣工投产,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汽车制造业的全铝技术领航者。
作为国内首个中英合资高端汽车企业,常熟工厂被誉为捷豹路虎的“全球样板工厂”,目前国产车型销量已占捷豹路虎品牌在华销量的一半。奇瑞捷豹路虎的发展也带动了常熟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多家相关供应商选择在当地投资建厂,带来约30亿元的销售额。同时,常熟已有的供应商也随着奇瑞捷豹路虎的到来新增约13亿元销售额。
开放发展带来的产业集聚和提升效应显而易见。2015年,常熟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三大产业完成产值1761.9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8.2%。“十二五”期间,常熟累计引进观致汽车、奇瑞捷豹路虎、丰田研发中心等超亿美元项目18个;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占比超过50%,重点打造“3+5”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项目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产业布局由散到聚”的跨越。目前,全市“八大新兴产业”中规上外资企业总数达256家,2015年完成产值142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的39.2%。
开放集聚人才资源
日前,苏州光舵微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华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成为该批次常熟唯一的入选者。
光舵微纳公司是一家推动纳米压印技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制出了国产首台量产型纳米压印设备,相关技术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行业内西方的垄断,并于去年12月实现新三板挂牌。
常熟大力实施“载体引才”和“引技引智”,加大对“双创”人才在资金、税收、安居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十二五”时期,常熟累计引进和培育国家“千人计划”16人,新引进省双创人才项目38个、姑苏人才项目75个、常熟领军人才项目240个,各类人才总量达27.7万,其中高层次人才1.98万人。常熟还启动实施“313”培育工程,目前入库培育企业148家,累计新增开票销售超3000万元“双创”科技企业60家,形成了以开放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发展的良性循环。
开放增强城市影响力
苏州欧尚超市有限公司常熟珠江店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购买日常用品的好去处。这是法国欧尚超市集团在中国的第26家门店,销售面积近1万平方米,有3万余种商品供顾客选择,每天人流量平均超过5000人次。
不仅是欧尚超市,近年来,大润发、百盛、八佰伴、印象城等外资商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常熟崛起,对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市民消费需求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承接国际资本、现代产业、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同时,常熟还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商务商贸、休闲旅游、生态宜居等功能布局的完善也吸引了更多外商在常熟安居。“十二五”期间,常熟的城市功能设施逐步与国际化城市接轨,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常熟的城市开放度不断提升,全市经济、文化、技术、资金等与国际国内交流日益频繁,加速了各个层面的创新,极大增强了城市影响力。
(常熟市商务局 2016-05-11)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区域经济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