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新闻网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逆全球化”现象在个别西方国家的鼓动下愈演愈烈。特别是一直作为全球化“领头羊”的美国,近年来开始奉行“美国优先”政策,相继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巴黎协定,并阻止WTO上诉机构的成员任命,致使上诉机构陷入僵局,导致全球化遭受重创。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改变,随着各国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再全球化”是走出当前全球化困境的一种途径。
近年来,我国秉持“共商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经贸领域,我国已经逐步从国际规则的被动适应者成长为国际规则的主动制定者。在贸易领域,中国已经成为WTO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坚力量,积极推动RCEP达成,正申请加入CPTPP、DEPA等高标准贸易协定。在投资领域,中国在G20杭州峰会上推出了全球首份《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并在WTO框架下推动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投资便利化协定》成功结束文本谈判。因此,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提出“再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所谓“再全球化”,不是对现有体系的推翻,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于现有全球化进程的扩容和升级。长期以来,中国既是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也是全球化进程的贡献者。中国所倡导的“再全球化”并非推翻或脱离现有的国际治理体系,而是在充分尊重现有体系的基础上,改善其中不公平、不完整的部分,积极吸引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并充分考虑其发展利益,从而构建符合公平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中国要做“再全球化”的积极引领者和参与者。中国应当继续坚定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规则谈判。一是积极推动WTO改革,争取恢复上诉机构成员遴选,加强对于单边措施的约束规则,帮助世贸组织解决当前危机、回应时代发展需要;二是主张营造公平的贸易合作环境,包括改变不合理的农业补贴方式,改善贸易救济措施滥用造成的不公平现象;三是继续为发展中国家发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优惠待遇,并承担与本国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承诺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各类国际平台(包括联合国、WTO、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形成推进“再全球化”的合力,为重大全球性问题提供合作方案,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公共卫生、贸易争端解决等,在全球治理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其次,中国要致力于推动“再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中国可以继续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强各国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为构建良好的国际经贸规则出谋献策;另一方面,中国在诸多领域均取得了突破,可以通过分享自身在该领域发展的经验和技术,推动“再全球化”进程。例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国推进绿色交通和低碳城市建设,并大力倡导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在数字经济发展领域,中国重视数据资源的开发和治理,积极开展数据保护立法,大力普及云计算机中心和5G通信技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在减贫领域,中国通过建立全面的贫困数据库,为贫困地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实现精准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全面小康。
最后,中国要与众多发展中国家一道引领“再全球化”。在过去几十年中,少数西方国家不同程度地退出全球化的主导舞台,而众多新兴国家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消费市场,且其经济和科技实力快速崛起,在地缘政治和国际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种“一降一升”的趋势,将全球化的主导权由传统大国逐步转向新兴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国际秩序,可以通过主动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包括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亚投行”、“金砖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等组织架构,促进经济合作与金融合作,构建区域安全秩序,应对全球面临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中国倡导构建的“再全球化”理念和方案,不仅有助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也有利于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作者简介:应品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副教授;吴子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研究生)